【Musée de l’Armée】巴黎軍事博物館

Musée de l’Armée 榮軍院軍事博物館

2022年07月22日出版 撰文、攝影 韓玉青

我最喜歡的巴黎博物館之一

一直以來我對軍事歷史非常有興趣,尤其是戰爭文化、兵器演變、軍服設計…等,從歷史中可以了解人性,人類在面對死亡與恐懼時的抵抗以及創新,很多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創意發明都是戰爭中淬煉出來的。

火槍還不普及前,歐洲戰爭主力是步兵手持劍或長矛,而騎士(英語:Knight)往往是戰場影響力最強大的軍種,高大的馬匹衝鋒力,加上出其不意的速度,以及「武裝到牙齒」的全套鎧甲,主宰中世紀戰場數百年。

「石中劍」的故事,時代背景就是騎士精神的黃金年代,手持長矛與護盾,是當時歐洲封建王室的作戰主力,也是貴族皇權的象徵。

馬上長矛比試(Jousting),又稱「騎槍比武」、「決鬥」,是中世紀一種騎士間的武術競技活動,盛行於14 – 16世紀的歐洲。比勇猛、比裝備、更比得是騎士精神。

盔甲不只是防禦功能,還帶有身份與地位的彰顯,封建社會中階級越高的貴族,鎧甲越是精美華麗。

博物館裡有很多圖文說明,我也租了導覽來聽故事,很值得多留一些時間在這裡。仔細看製作細節上有很多講究,當然都是手工訂製。

每一片鎧甲都是量身定制的,兼具防禦力與美感講究,貴族才能擁有。

嘆為觀止的工藝技術,這需要相當的財力才有能擁有,除了製作上的考究,平常的保養、維護。以及戰場上穿脫,都需要投入許多人力。全身都層層包覆,盔甲裡面還有穿鎖子甲,連馬都有專屬鎧甲,所以又被喻為「武裝到牙齒」,看起來就很安全但也很笨重,亦稱為「重裝騎兵」,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時就是穿這樣的配備上戰場。

當時的貴族騎士,是這樣把武器陳列在城堡裡的,氣派又帶有威嚴。現在很多歐洲古堡、別墅也有這樣的裝飾。

相對於一般士兵配備的劍、長矛以外,當時遠距離的武器,還有弓箭。這些不需要火藥的稱為「冷兵器」。而火槍(法文:Mousquetaires)在當時是一種新穎的武器,靠火藥擊發鉛彈,進行遠距離射擊,槍跟弓最大的差異在於槍是利用火藥爆炸的瞬間動能為殺傷力,不再需要依靠體力拉弓,對士兵的體能要求不高,槍也比弓箭精準,能攜帶的子彈數量也較多,而且火藥製作成本也比箭矢低很多,所以更容易大規模運用在戰場。

火藥在場上普及之前,中世紀戰爭主要遠距武器都是弓箭或是投石機,無論是拉弓或是巨石搬運都是相當消耗體力,只有少部分受過嚴謹軍事訓練的人能充分運用。但火槍只要會裝填、會瞄準即可,女性也能使用,短暫訓練過的民兵也能持槍保家衛國。

弓箭、十字弓都需要極大體力的耗損才能運用,而且很難長時間維持拉弓瞄準。而火槍,適合更多元的戰略應用,有板機能長期間的「待發」,也就是可以耐心等待戰機,給敵人致命一擊。

在戰場上、在城市巷戰內,可以列隊也可以埋伏,配合陣型變化,且搭配瞄準系統,所以對士兵的體能要求不高,戰場上不再只能靠壯漢,只要會瞄準,斯文人也能運用槍枝發揮「智取」參加戰鬥,軍人靠頭腦智力的時代來臨,取代過去靠拳頭大小力搏。

火槍更可以普遍大規模生產、配發給一般士兵使用。所需的不再是體力,而是更優秀的智力與耐力,戰爭型態開始革命性的改變。

中國明朝袁崇煥防守萬里長城也是善用了西洋火砲的技術,搭配適當的守城戰術,給予邊境來犯的遊牧民族騎兵遠距而致命的打擊,我們看電影《末代武士》(英語:The Last Samurai),也是新式軍隊武器取代傳統武士刀、弓劍,只有武士精神保留下來。

網飛Netflix的影集「英文:The musketeers 」中文翻譯成火槍手,就是這個時代背景,可以看到他們身上的武器,會有配劍以及火槍(英文:The musket),作戰時身上會穿有皮鎧甲。影集中的火槍手,服裝乍看有點邋遢,且並不統一,可能比較接近真實狀況。

法國路易十四時期的兵器,當時戰爭軍隊還是以冷兵器為主,比較高階的部隊才配有槍枝。 法國作家,大仲馬的小說《三劍客》(Les Trois Mousquetaires)就是描寫配有這種先進武器的火槍手。

身兼「擊刺」與「射擊」主要兩種技能,同時擅長近距離與遠距打擊,這種算是國王身邊的特種部隊,早期火槍都是手工打造,製作成本很高,而且槍機不太可靠,又受到天候限制,一般軍隊依然還是配備以冷兵器為主。

超短槍,大約一個拇指大小,方便攜帶,但射距短,通常使用於近距離防身。有的設計得很小巧,少數還設計有防雨的功能。

我們以前讀的文學作品中三劍客的穿著比較像是這樣,華麗的宮廷禮服風格,還有閃亮亮的佩劍,當時的士兵穿著比較類似這樣,西洋劍是比較普及的隨身武器。優雅輕便,但看起來有點不堪一擊,現在的西洋劍比武就是延續當時的傳統劍士精神。

從三劍客文學裡可以看出當時的軍人已經具備「智取」的現代化戰術應用,從「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口號就可以清楚知道,對於智能與精神要求,能更有策略的透過團隊合作,靠智取達到戰術目標,這跟兵器的研發、設計、製造都有關連。

電視影劇三劍客中,士兵配備的制式武器,一般稱為「西洋劍」,事實上還能細分成很多種不同場合使用的規格,設計有多功能,有的甚至還組合了火槍的功能。我推薦參觀軍事博物館,光是欣賞這些兵器的創意發明、巧思細節、裝飾設計就令人嘆為觀止。

這些不是一般藝術擺飾品,上戰場可是決戰的關鍵、保命的依靠,很有收藏價值,不過這些都是無價之寶了。

不同時代的槍枝設計風格,槍管、槍機、槍身紋飾都不一樣,當時都是量身打造,每個人身長不同,手的大小也不一樣,所以規格並不統一。

中世紀火槍跟斧頭結合,那時候槍沒有「連發」功能,所以只能打一發就要裝填火藥,步驟很冗長,戰場上如果射擊完敵人靠近,還可充當斧頭用,相當有創意。後來近代的槍甚至發明安裝「刺刀」(英語:Bayonet)功能,可以近距離肉搏。

中世紀比較近代的火槍,三個槍管,可以一次射三發,而且設計廣角的,朝不同方向,也是很天才的發明。

長槍,槍管越長,通常「初速」越高,射距越遠,但就是比較笨重。那時候沒有「彈殼」概念,所以子彈跟火藥是分開從槍口裝入槍身,槍管越長,除了製作成本越高,戰場上裝填火藥也耗時費力,同時使用上也比較不方便,尤其是騎馬射擊時,所以長短槍各有優缺。

每支槍的紋路都不一樣,獨一無二,都像是藝術品一樣。還有各種材質的,像這種象牙雕刻槍柄的設計也是相當別出心裁,價值非凡。

我喜歡欣賞這些零件上的裝飾與設計巧思。

當時的武器設計多少還是帶有些貴族菁英色彩,有的刻上貴族名字,也有鑲上家徽,也有刻上一段花體字。這些華麗裝飾紋路,也象徵著擁有者的身份地位與品味、國力、戰力、士氣。

火藥的爆炸力,能將小小一顆鉛彈彈丸,輕易擊穿當時稱霸歐洲數百年的「鎧甲重騎兵」,威力驚人。近代歐洲戰爭中弓箭使用就慢慢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火槍列隊,遠距離大規模打擊取代近距離拚殺,戰術運用上也跟著改變。

這些文物的細節除了彰顯使用者在當時的先進戰術觀念,掛在牆上也呈現出一種品味,看不太出來竟然是武器,反而像是藝術收藏品。

當時工業革命還沒誕生,沒有生產線概念,槍枝都是一支一支手工打造,並未具備「規格化」的技術,所以每枝都獨一無二,零件也無法互換共用。工匠們客製化打造的工藝技術,使每枝槍都有自己獨特的裝飾,還有專屬的工具盒子與鑰匙,很講究呢!

那時的手槍常見都是一對一對成雙製作,一次訂製兩支以後能有備用零件,且人一次最多兩隻手持槍,一發沒打中,還有一次機會。

鑰匙也要做得如此精美,講究而不將就。

軍裝也是相當講究,打仗很有儀式感。那個時代不流行穿迷彩講求隱蔽,而埋伏打游擊戰也不符合騎士精神,古典時期的戰爭思維傳統,也視為一種「禮儀」(Manner),也是相當貴族風格。

戰役都是雙方下戰書,約定天氣好的日子與地點,士兵、軍官穿上最整齊乾淨的軍服,色彩鮮豔,槍枝火砲擦得雪亮,兩邊列陣整整齊齊,像拍片一樣要求動作一致,還要軍樂隊在旁邊吹號打鼓、搖旗吶喊,那時代要打勝仗拼的是士氣,現在電影上看到都覺得不可思議。

博物館裡陳列的畫作,呈現出當時閱兵是這樣的,整齊劃一的旗幟、軍服、武器,相當壯觀。

當時認為軍服越鮮豔華麗,越能展現王權與國力,也能吸引更多年輕人來當兵。戰場上都是槍加上刺刀,比的是槍法熟練度,拼的是士氣與軍紀,不再是冷兵器時代靠肌肉力氣近身拼搏。

軍刀的紋飾,也是跟當時的軍服風格搭配,當時餐具、文具、家具、建築、馬車都是這樣的裝飾主義風格。

合身的軍服,華麗刺繡以及肩章,加上配件與勳章,修飾整個身形,看起來高大英武。

我最喜歡欣賞的就是這些兵器上面華麗的裝飾紋路,反映了那時代的美學思維。圖左上是軍刀刀柄的花紋設計,圖右上是火槍槍機的圖騰裝飾花紋,每個圖案都有它的意義,圖右下是當時火槍工匠在工舫製作過程,可以看出都是全手工,沒有大規模機器生產設備。

火砲上也不能錯過裝飾,這些紋飾當然跟武力威力沒有關係,主要是一種美學信仰的堅持,跟我們現代化武器設計簡潔方便降低成本大量生產的概念完全不同。

館藏涵蓋中世紀至現代研精致思,不同的樓層區劃有不同時代的館藏,可以看的歷史演進中不斷精進的軍事武器,從長矛、寶劍、火槍、戰服,各種戰爭武器及歷任國王的盔甲、名人的兵器收藏,都能在此飽覽無遺,是軍事藝術迷一定要去的博物館。

L’hôtel des Invalides巴黎榮軍院、拿破崙紀念,軍事博物館,聖路易教堂

同一個地點

交通位置:Rond-Point du Bleuet de France, 75007 Paris

靠近巴黎Metro 13 Varenne 地鐵站

營業時間:4月-10月每日10:00-18:00、11月-3月每日10:00-17: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