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歲迎吉祥:農曆年節的習俗文化與小故事

鼠歲迎吉祥:農曆年節的習俗文化與小故事

鼠歲迎吉祥:農曆年節的習俗文化與小故事

2020年01月22日。文 April老師 / 韓玉青老師

年節將至,傳統農曆新年是華人社會一整年中非常重要的節日,不僅是告別過去的一年,迎接新一年的開始,也是細數豐收、與家人團聚的重要時節。但你或許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過年」一詞,而「元日」與「初一」、「爆竹」與「春聯」、「拜年」與「壓歲錢」、「紅包」這些名詞是怎麼來的呢?

農曆過年的習俗流傳久遠,因此除了諸多神秘的傳說故事,也產生許多有趣又特別的習俗活動,我們來整理有哪些過年才有的有趣元素。

「元日」與「初一」

首先,引用自宋朝王安石的七言絕句〈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描寫出了在元日,也就是農曆正月初一,光明燦爛的旭日高昇,照耀了千家萬戶,充滿了新的一年美好的希望。其中「爆竹」、「新桃換舊符」,也都是農曆過年時必備的元素。

「爆竹」與「年獸」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年」這個字,一開始帶有負面的意義。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怪獸,兇猛異常,長年深居海底,但每到除夕就會爬上岸,到處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大家都會扶老攜幼逃到深山裡,以躲避「年」獸的威脅。

「除夕」、「守更」、「拜年」

某一年的除夕,出現一位流浪乞討的神秘老人,為了報答在除夕夜好心收留自己的老婦人,神祕老人告訴她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爆炸聲響,並且用這些方法真的成功地驅趕了年獸。從此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外貼上紅紙、燃放鞭炮爆竹,並且到深夜都燭火通明、守更待歲,過了除夕,初一一大早便會向親友互相問好拜年,互相恭喜。

「春聯」與「紅色」

這就是過年時的紅色春聯、放鞭炮爆竹、守歲等習俗的由來,且人們也會在初一時穿新衣戴新帽,搭配充滿喜慶吉祥的紅色,希望為新的一年帶來更多好運和昌隆,這是一種對華人而言,充滿了盼望的顏色。

「桃符」與「春聯」

而「總把新桃換舊符」則是有關於「春聯」的另一個由來:「桃符」,最早是人們會將門神神荼、鬱壘刻在桃木桃板上,掛在門口兩旁,用來驅鬼辟邪,後來也開始使用方形的紅紙,並且把一些吉祥短句也寫上去,這些吉祥話也漸漸開始講究字數句數、聲調對仗,於是就漸漸發展出春聯。

「壓歲錢」

過年時除了有新衣新帽、和豐盛好吃的年夜飯,小孩們最期待的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指在過年新春時,長輩送給未成年晚輩們的紅包,用以祝福孩子平安。

關於壓歲錢,也有古老的傳說,據說古時候有一種妖怪叫「祟」,會在除夕晚上出沒,用手去摸熟睡小孩的頭,會讓小孩驚嚇大哭、頭疼發熱、還會變成癡傻。因此,家家戶戶都會在這天夜裡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以保護孩子避免在熟睡後被「祟」侵擾致病。

「紅包」

後來,有一對夫妻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除夕夜時,他們怕「祟」跑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與孩子玩。孩子玩累睡著後,老夫妻並不敢闔眼,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半夜裡「祟」剛伸出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發出幾道金光,把「祟」嚇跑了。第二天,老夫妻就把用紅紙包著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情告訴大家,從此大家也都這樣做,讓孩子們在除夕夜都平安無事。

「紅包討吉利」

相傳八枚銅錢是八仙變成,暗中來保護孩子的,也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就逐漸演變成「壓歲錢」,在過年時由長輩將紅包送給孩子,保護並祝福孩子平安健康,同時晚輩也藉此向長輩們拜年,討個吉利。

「慶團圓」

由於平日大家可能離鄉背景到外地工作,利用過年這段期間,大家能有個共同、比較長的時間能一起返鄉,跟家人們聚在一起。所以農曆新年總是處處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息。

「紅包」、「春聯」、「爆竹」這些元素代表著人們在忙碌整年後,在歲末年終整理生活,並在年節期間團圓,互相問候關懷、傳遞祝福,分享一整年的收穫與喜樂。也為新的一年儲備更多能量,迎接嶄新的一年,希望新的一年平安順遂,也能用更多美好的事物,為生活增添美學療癒的能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