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尼葉宮】如宮殿般富麗堂皇的巴黎劇場Opéra de Paris
2018年09月29日
查爾斯·加尼葉的建築美學極致
法國獨有的歌劇藝術發展,可以追溯自17世紀,當時義大利式歌劇正風靡整個歐洲,使得歐洲各國的傑出作曲家致力於發展自己國家的歌劇藝術,想與義大利歌劇相抗衡。而各國皇室貴族們也爭相為了表現傑出且獨特的藝術品味,參與甚至贊助,促使歌劇的空前發展,此風潮也影響了文化各層面,服裝、戲劇、作曲、音樂、歌舞、舞台設計、甚至樂器的蓬勃發展。在此時空背景下,法國也創造出有特色的歌劇藝術,並將建立屬於自己的歌劇院。
法國的第一座歌劇院「皇家歌劇院」是巴黎歌劇院的前身。1667年由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下令建造,但於 1763 年因火災付之一炬,現在看到的,是在原址上重新規劃設計的巴黎歌劇院,建造過程相當有故事性,音樂劇「歌劇魅影」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誕生。
現今巴黎有兩座歌劇院,一座是建於19世紀中葉,大家耳熟能詳的「巴黎歌劇院Opéra Paris」。另一座則是現代感較強烈的「巴士底歌劇院Opéra Bastille」,都在巴黎市交通便捷之處,各自擔當的自己的角色,繼續傳承以及延續法國的劇院品味。
加尼葉歌劇院是開放民眾參觀的,沒有聽歌劇也能買票入內,只要買「參觀票」即可,還能搭配導覽。售票口位於面對劇院,往左一直走的側門,不是在正門口的左邊。入內參觀前也會有現場人員安檢包包及外套。可以直接現場跟櫃檯人員或是利用現場的售票機刷卡購買門票。我這次是用售票機買票,比現場排隊快很多。購票完成後,入場前可以先向館方租借導覽,第一次去,建議可以花5歐租借中文導覽,其中會介紹很多歌劇院建築設計上的細節以及故事,對整體參觀會非常有幫助!
在19世紀時,歌唱家與舞蹈家,是歌劇院的靈魂,這些人被視為活神仙,這也是歌唱家被稱為Diva(女神)的由來。因此,一座適當的舞台是必須的,而當時才35歲的加尼葉所設計的圖稿在法國數百位頂尖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這位年輕的建築師,用了許多新的語彙來重新詮釋「法國的歌劇院」,打造了一座當時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新巴洛克式廳院,也成為巴黎地標。
巴黎歌劇院於1861至1875年建造,位於巴黎第九區,擁有近2000個座位,全名為加尼葉歌劇院﹝Opera de Garnier﹞,以建造劇院的建築師加尼葉﹝Charles Garnier﹞來命名。當時巴黎歌劇院的興建過程困難重重,先是挖到地下水讓地基不穩,接著1870年普法戰爭和第四次革命使歌劇院停工,之後於1875年正式啟用,建造費總共超過4700萬法郎。
【接待大廳,花體字天花板】
開幕當天,各界政商名流湧入巴黎歌劇院,一票難求,大家對於這座美輪美奐的建築都讚嘆不已!
【巴黎歌劇院外觀】
加尼葉歌劇院是世界最大的歌劇院,也是法國第二帝國時期最成功的建築,舉世聞名。當時法國皇帝皆在此欣賞歌劇,所以他的正面外觀雄偉莊嚴、豪華壯麗,內部奢華精緻,都是為了贏得皇帝與貴族們的青睞。
巴黎歌劇院集合了拿破倫三世之前所有的建築式樣,折衷後成為典型的第二帝國式建築物,新古典主義建築晚期的複合式風格,流行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融合了新古典主義、文藝復興主義和巴洛克風格,形成拿破崙三世風格 ﹝Napoleon III style﹞。
劇院立面仿照義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築風格,並摻進了繁瑣的雕飾,巴黎歌劇院的建造,對歐洲各國的建築外觀有很大影響,二樓陳列了七位知名作曲家的半身雕像,像是大家熟悉的貝多芬與莫札特…等。
建築師將自己的名字藏於大廳頂天花板的花體字設計中:「讓・路易・夏爾加尼葉 1861~1875」(建造了大約15年),數字部分特寫可以看得出來嗎?
線索:畫面右上角 1875。
【皮緹亞水池】
皮緹亞水池的雕像是象徵音樂的女神,這次參觀時水池前放了一架古風琴,就像歌劇魅影一樣,會忽然演奏起來,讓人驚喜!
【劇場大廳】
雍容華貴的紅絲絨布座椅分別安置在五層樓高的觀眾席上,讓巴黎歌劇院的整體呈現出宮殿般的豪華氣派,既古典又優雅。
法國的歌劇院座位形式是依照義大利歌劇院傳統馬蹄鐵形狀, 環繞式的佈局,讓所有人都能清楚的看到演出。階級越高越有錢的貴族,就能包下越好的包廂。當時的主要演出芭蕾舞劇都會安排在第二場,因為對上流社會的貴族們來說,遲到是顯示身份地位的象徵,遊手好閒的人才會準時,這是當時普遍的價值觀。
【夏卡爾的彩繪天花板】
夏卡爾的天花板彩繪,「色彩交響曲」,五種顏色代表不同音樂家作品的表現風格,中間的分別用繪畫與色彩來代表,貝多芬、克里斯多夫、韋瓦第這些音樂巨匠的作品風格。
藍色部分代表:莫札特、莫所爾基;黃色表示柴可夫斯基;紅色代表:拉威爾的波麗露、史特拉文斯基的火鳥。
綠色表示白遼士、華格納,這兩位都是音樂藝術領域的傳奇人物。透過這樣的作品,把20世紀音樂家帶入19世紀的音樂廳之中。
上圖為原先19世紀建造時劇場天花板壁畫,而現在音樂廳的天花板繪畫是1964年時由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重新繪製設計。
【歌劇魅影的包廂】
院方也有展出魅影專屬的五號包廂,這裡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歌劇魅影Le Fantôme de l’Opéra故事中的背景,發生在19世紀的巴黎歌劇院。透過包廂門的玻璃,窺視歌劇魅影專屬的五號包廂內部。魅影的包廂似乎是整個劇院最好的位置。在1896年,在歌劇《忒提斯與培雷》的第一幕正要結束的時候,懸掛在觀眾席上方的水晶燈因為機械故障而落下,造成一名中年婦女死亡,此一事件後來被改編成《歌劇魅影》中的經典場面。
加尼葉歌劇院的複雜結構及古老的歷史,本身就充滿了神秘的氣氛。劇院有7層樓,共有 2531 個門,7593 把鑰匙,還有六英里長的地下暗道。在歌劇院的最底層,有一個容量極大的蓄水池,深 6 公尺,每隔 10 年就要把水全部抽出,換清潔的水。
這個水池是當年在修建歌劇院,挖掘地下室時,挖到地下水形成的。當時花了八個月的時間把水抽乾,為了使建築物的地基堅固,加尼葉特別將地下室的牆和地板設計成雙層的防水結構。之後,他把最後一層地下室充水,讓水把牆的縫隙填滿,使其更為結實。音樂劇《歌劇魅影》正是發生在眼前這座神秘又華麗璀璨的建築裡。
【劇院樓梯】
歌劇院對當時的人來說是重要的社交場所,這些上流社會的人們會竭盡所能的盛裝打扮來欣賞演出,加尼葉所設計的寬廣的樓梯像是個豪華大舞台,讓名媛貴族們經由走過這長長的樓梯展示他們的華麗禮服,像是現在紅地毯的觀念。
大樓梯以雙向迴旋的方式向上延展開來,這座主樓梯的台階是來自義大利的白色大理石,黃色的部分是來自阿爾及利亞的瑪瑙,紅色、綠色是瑞典的大理石。
主樓梯,每座姿態不同,各有千秋。大理石樓梯有9種主燈座,在燈光照射下更顯得閃亮,也有傳言是被當時夜夜笙歌的名媛貴族們的華麗裙擺擦得光亮。
大樓梯上方天花板則描繪著許多跟音樂寓言相關的傳奇故事。
大休息室前迴廊的穹頂壁畫也是閃閃發光。
這些走廊是提供聽眾在中場休息時社交談話的場所,精美壯觀程度不亞於主樓梯,加葉尼當初設計時構想將大走廊設計如同古典城堡的走道,希望在鏡子與玻璃交錯輝映下,與演出的歌劇相得益彰。
歌劇院內鋪設大理石的花紋地板、陳列造型優美的青銅雕像、懸掛華麗的水晶吊燈、畫作精緻的天花板壁畫、參觀者可從大樓梯的兩側進入歌劇院走廊。
【金碧輝煌的大休息室】
大休息廳,與凡爾賽鏡廳有過之而無不及,新巴洛克風融合了之前鏡廳的元素,再加上義大利式的神話與裝飾構想。加尼葉建築師與壁畫設計師保羅伯德里還特地到義大利去考察神殿,繪畫題材主要是音樂歷史的相關故事,光是這裡的壁畫就花了八年時間彩繪完成,可見工作量之龐大。金碧輝煌的雕飾不是整個鍍金,而是刷上金漆,顯現暗面與凸面之間的對比度,整體看過去更有立體感。
這間長154公尺、寬13公尺、高18公尺的休息室是讓來欣賞演出的觀眾們休息聊天的社交場所。
在十九世紀以前,歌劇院的休息大廳只提供男性觀眾使用,女性需要到專屬的房間,直到西班牙王后參加巴黎歌劇院開幕典禮,因為太喜歡劇院內的設計,堅持到大休息廳參觀,才打破了這項傳統,開啟了之後女性們來到休息廳參與社交活動的先例。
大休息室裝修豪華,有著濃濃的藝術氛圍,是觀眾休息、社交的好場所。富麗堂皇的門廳,四面八方的牆面與廊柱滿滿都是巴洛克風格的雕塑、水晶燈、繪畫,豪華得像是一個滿是珠寶的首飾盒。
天花板細節,用八種謬思女神姿態表現出不同的音樂與舞蹈的藝術精神。
大休息廳的穹頂天花板由金底及色彩繽紛的馬賽克磁磚拼貼鑲崁而成,非常的輝煌壯觀。現在我們看到的大休息室在2004年有重新修復過,按照加尼葉設計的構想,重現當年的藝術長廊,現在才會依舊這樣金光閃閃、富麗堂皇。
裝飾上用古希臘時期的樂器-里拉豎琴,來作為廳內主要的裝飾元素,而且所有細節,都有著精緻的雕刻。
【露天陽台】
【太陽廳salon du soleil】
吊燈上的壁畫是黑色的龍,太陽廳以金色為主調,黑色為基底,搭配金色的邊框與線條。
【月亮廳salon du la lune】
吊燈上方的壁畫是象徵黑夜的蝙蝠,以銀色為主調,黑色為基底搭配銀色的邊框與線條,呈現靜謐神秘的氣氛。
【巴黎歌劇院圖書館】
收藏了許多歌劇與音樂相關的書籍
參觀資訊:
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加尼葉歌劇院 Opéra Garnier
8 Rue Scribe, 75009 Paris
地鐵3、7、8號線Opéra站;地鐵7、9Opéra號線Chaussée d’Antin – La Fayette站;RER A線Auber站
白天下午有演出時,開放時間為:10:00~17:00 (1/1、5/1休館,參觀請先上官網查詢)
門票:成人11歐,有常態展時12歐;12歲以下免費;租借語音導覽費用5歐,約一小時、有中文